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姜怡  徐平  娄恺  徐丽华  刘志恒 《微生物学报》2008,35(2):0272-0274
放线菌药物的开发已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 随着放线菌药物资源的长期开发和利用, 也面临诸多问题。如: 包袱沉重, 去重复难度极大, 因而投资周期长、耗资巨, 风险大; 药物开发赶不上病原菌抗药性的增加及不断出现的新疾病; 虽然未知放线菌甚多, 但发现难度大。为此, 提出了从化学、菌种和基因三方面开展放线菌药物研究的应对策略, 以解决限制放线菌药物资源持续利用和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72.
检测伪狂犬病的PCR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娄高明 《病毒学报》2002,18(2):171-176
根据文献,通过计算机分析设计并合成了1对用于扩增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gB基因281bp片段的引物,上游引物(P1)位于gB基因的1827~1851位,下游引物(P2)位于gB基因的2083~2107位.以PRV闽A株细胞培养毒为模板,筛选最佳反应条件和试剂工作浓度,建立了检测PRV的PCR方法.应用该方法对保存的16株伪狂犬病强弱毒株的细胞培养液进行基因扩增,均获得了281bp的特异性目的DNA片段.可是,对正常细胞与其它6种引起猪病毒性疫病相关病毒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没有出现交叉反应.对扩增产物测序,结果序列与文献报道一致,证明PCR扩增产物和方法的特异性.对PRV闽A株细胞毒提取物DNA进行检测,其最低检出量为15.8pg.用病毒分离、双抗体夹心ELISA和PCR等3种方法检测1994~2000年期间送检的临床样品和保存的PRV毒种,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χ2分析,证明PCR检出率明显高于前2种方法.对1999~2001年期间广东、福建、海南等省的76个大中型猪场送检的348份病料进行检测,检出阳性病料68份,病料阳性率为19.54%;检出阳性猪场27个,猪场阳性率为35.53%.对27个阳性猪场分析发现,种猪场阳性率为7.41%(2/27),商品猪场阳性率为92.59%(25/27).PRV在自然发病猪体内分布较广,脑、肾、肺、脾、肝、淋巴结均有PRV的存在,PRV检出率最高的组织为脑,其检出率为5/5,依次为肾12/15、肺9/16、脾10/20、肝7/18、淋巴结4/11等.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技术可用于伪狂犬病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3.
刘芳  娄永根  程家安 《昆虫知识》2003,40(6):481-486
综述了植物、植食性昆虫及其天敌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特征和功能是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之间长期进化的结果。在植物、植食性昆虫与天敌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中,3个不同营养级,包括植物、植食性昆虫和天敌有着各自的调节和利用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策略。但有一些问题,如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的诱导防御在田间是否真正能起到保护作用等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74.
细菌质粒的消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化学消除剂或改变生长条件可以消除细菌中的质粒,除宿主菌的特性及其所含质粒分子量大小之外,消除率还与消除剂浓度,作用时间有关,嵌合染料适用于消除大肠杆菌中的质粒,十二烷基硫酸钠对具有性纤毛的细菌作用效果较好,适当提高培养温度可消除一些细菌中的质粒,胸腺嘧啶限量法仅适用于其营养缺陷菌株的质粒消除,利用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及反复冻融菌体均可消除细菌中的质粒。  相似文献   
75.
两种扁颅蝠回声定位叫声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扁颅蝠 (Tylonycterispachypusa)和褐扁颅蝠 (T robustula)在飞行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叫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2种扁颅蝠的回声定位叫声的声谱图均呈调频 (FM)型 ,且波形相似 ;但叫声的最低频率、最高频率和主频率差异极显著 (P <0 0 1)。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高 ,为 6 2 4~ 91 6kHz ,主频率为 (76 5± 2 1)kHz ;褐扁颅蝠的频率范围较低 ,为 4 2 7~ 72 4kHz ,主频率为 (49 2± 1 8)kHz ;而 2种蝙蝠的声脉冲时程、声脉冲间隔和声脉冲重复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回声定位叫声差异与其体型、所处的生境有关  相似文献   
76.
生物信息学研究新基因LRP15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利用生物信息学探索网上克隆基因与预测基因功能的新方法,首先用一段1.8kbDNA片段的人类EST数据库中进行电子杂交并对相互重叠的EST片段组装,通过引物设计进行cDNA末端快速扩增,以高通量基因组序列(HTGS)数据库及SAGE库为基础,进行染色体定位及组织表达分析。通过DAS及RPS-BLAST程序预测其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结果显示,LRP15 cDNA全长1718bp,含一个780bp的开放读码框架,编码259个氨工酸,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3p24,在多种组织中表达。其编码蛋白含有N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及潜在的穿膜序列。研究表明,生物信息学是克隆与预测基因功能的有效方法;LRP15基因可能是一个参与细胞发育调控的新基因。  相似文献   
77.
褐飞虱、白背飞虱的种内和种间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褐飞虱,白背飞虱在3种类型水稻稻苗上的种内密度效应和种间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在6-24头/盆若虫和2-6对/盆成虫的接虫密度范围内,褐飞虱,白背飞虱的种内密度效应均较弱,其中尤以褐飞虱的种内密度效应更弱,种内密度效应与水稻品种有关,在秀水11和协优9308上,白背飞虱的种内密度效应相对较强;褐飞虱在浙852和协优9308上表现一定的密度效应;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共存时种间在互利关系,其中尤以对白背飞虱有利,主要表现为两种飞虱的若虫存活率,成虫短翅率,单雌每天产卵量和后代虫孵化率在混合饲养时比一种飞虱单独饲养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8.
20 0 0年 1 0月 9日 ,KarolinskaInstitutet诺贝尔委员会决定将 2 0 0 0年诺贝尔生理学 /医学奖授予ArvidCarlsson ,PaulGreengard和EricKandel三位科学家 ,作为对他们在“神经系统信号转导”方面至关重要发现的奖励[1] 。人大脑中有超过一千亿个神经元 ,他们通过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彼此相连。从一个神经元发出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化学神经递质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这一过程发生在神经元间相接的特殊位点 ,称为“突触” ,一个神经元可以有数以千计这样的突触和其它神经元接触。三位诺…  相似文献   
79.
Abstrac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laboratory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rice genotypes and nitrogen levels on the preference of the egg predator, Cyrtorhinus lividipennis , for eggs of brown planthopper(BPH), Nilaparvata lugens (Stal),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rice volatiles. In two-choice tests, the female predators showed different preference for BPH eggs on different rice genotypes, but not for BPH eggs on rice plant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nitrogen. The olfactory response test revealed that more predator oriented to the odour from healthy rice plants compared with the plain air (control); the predator preferred BPH nymph-damaged plants to healthy plants, and BPH female adult-damaged plants to BPH nymph-damaged plants.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rice genotypes and nitrogen level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attractiveness to the predator between rice genotypes, whi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ice plant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nitroge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ce volatil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ediating the foraging behaviour of C. lividipennis . Implications for augmen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natural enemies by adjusting rice attributes and cultural practic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0.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CH4 emissions from a sandy paddy soil as influenced by rice cultivars and atmospheric CO2 elevation. The experiment with two CO2 levels, 370 μL L−1 (ambient) and 570 μL L−1 (elevated), was performed in a climatron, located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Agro‐Environmental Sciences, Tsukuba, Japan. Four rice cultivars were tested in this experiment, including IR65598, IR72, Dular and Koshihikari. Tiller number, root length and grain yield were clearly larger under elevated CO2 than under ambient CO2. IR72 and Dular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iller number, root length and grain yield than Koshihikari and IR65598. Average daily CH4 fluxes under elevated CO2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by 10.9–23.8% than those under ambient CO2, and varied with the cultivars in the sequence Dular ≧ IR72>IR65598 ≧ Koshihikari. Dissolved organic C (DOC) content in the soil was obviously higher under elevated CO2 than under ambient CO2 and differed among the cultivars, in the sequence IR72>Dular>Koshihikari>IR65598. The differences in average daily CH4 fluxes between CO2 levels and among the cultivars were related to different root exudation as DOC content, root length and tiller number.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Koshihikari should be a potential cultivar for mitigating CH4 emission and simultaneously keeping stable grain yield, because this cultivar emitted lowest CH4 emission and produced medium grain y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